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机构,承担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阵地。学院始建于1953年,历经马列教研室、社会科学部、文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变迁,学院成立于2016年1月,2018年8月,入选全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科研能力强,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1人、博士33人。近年来,学院入选“山东省宣传部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山东省优秀思政课教师3人,“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学名师工作室”1人,“山东省(高中思想政治)特级教师工作坊”1人,“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骨干教师十百工程”2人,在青高校“十佳思政名师”3人、优秀思政课教师2人,学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优秀教师2人。学院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3项,获评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获评省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1项,获评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2项;
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子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省部级项目13项,获批市厅级科研项目34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专任教师获国内外重要奖项43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近五年纵向科研项目合同经费109万元,横向课题合同经费597.6万元。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四个二级学科,每年招生规模在30人左右。学院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基本要求,规范教学管理,定期举办研究生“求实论坛”,与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2006年我校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百余名。
学院设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黄河流域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和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基地;校级研究中心3个: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党建理论研究中心、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院属教学与科研机构8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心。
学院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文明史》三门课程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运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在学堂在线运行。学院承担全校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硕士研究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必修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选修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本论>选读》为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实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专题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将时政热点系列专题讲座贯穿于《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始终。此外,学院教师还承担全校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的培训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政治导向;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方面深挖细耕;在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走在前列;在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方面有所突破;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多做贡献;在加强社会服务与特色项目方面创造佳绩。未来将直面问题、突出重点、强化攻坚、凝心聚力贯彻落实,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属高校领先、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